40歲這一年,黃建中的身體出現了惡訊,惡性淋巴瘤猶如晴天霹靂,給事業和生活都如日中天的黃建中一記當頭棒喝。
走過夜路,也遇過溝壑,今年57歲的他,已經有了全新出發的事業。這一次,故事開始在旌德。臨近春節,有客戶千里迢迢來海昭生物考察,董事長黃建中提前一天從外地趕回旌德,第二天見到他時早已沒了風塵仆仆的疲倦。座談會上,他侃侃而談,一遍又一遍的為客戶答疑解惑。
海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坐落于旌德生物醫藥產業園,是一家集微生物科技產品研發、生產為一體的新型微生物企業,致力于探索益生菌對人體健康的改善。時間撥回到2021年,黃建中帶著剛剛重組的技術團隊來到旌德考察,這次旌德之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生病前,黃建中一直在上海從事金融證券領域的工作,決心在和之前毫不相關的醫藥行業大展拳腳,一切決定都變得更加慎重。“我本來就想著去看看,但是我來旌德考察之后,只用了一個禮拜,就迅速和旌德這邊達成了簽約意向,決定把研發和生產中心建立在旌德”。言語間,黃建中自己也很驚訝于當時速度。問及讓他迅速下定決心的原因,黃建中不假思索的給了我們三個關鍵詞“營商環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思忖后,他又說道,最讓他為之動容的,是當時旌德領導的一句話:“旌德很希望跟初創型的企業一起成長。”這讓黃建中看到了來自旌德滿滿的誠意。

有一次,團隊想在旌德買種花的肥料,找了一圈,只看到一家店,奈何店家詢問完需求后,怎么也不肯賣給他們,只說自己這不是種花的肥料,不能隨便賣。說著說著,他從沙發坐直了身子,向我們訴說這件小事帶給他的觸動:“就這件小事讓我覺得旌德這地方的人真的特別好,特別實在。”之后兩年的相處,也讓黃建中這個外地人感覺在旌德愈發自在。達成意向后不久,黃建中開始了在旌德建廠的過程,不到半年時間,海昭就順利實現了投產。“初創企業最怕走彎路,建設過程中,旌德這邊派了不少專人給我們指導,像在環評、消防、裝修的合規性等方面,三兩天就有人來提前給我們進行輔導。”黃建中覺得很省心,他認為,提前進行指導對企業的幫助很大,如果自己盲目開干,很可能后續還要全部重新來過,這樣一來,時間和資金全都浪費了,這對于初創企業而言是致命的。
采訪當天上午,我們探訪了海昭生物的生產車間。突破益生菌只能進行固體粉劑保存的技術限制,實現了活體復合益生菌液體狀態下的穩定性,是海昭生物的核心技術,這是益生菌保存技術上從零到一的突破,液體狀態下的益生菌,具備更強的活性,復雜菌群的共生更是一大亮點。
這幾年,黃建中四處奔忙,產品雖好,奈何宣傳上屢屢碰壁。他不斷嘗試將活體復合益生菌的概念,引進新的圈層。在銷售渠道還處在未完全打開的階段,產品售賣多靠口碑。
黃建中對產品質量的把控極為嚴苛,“但凡產品有瑕疵,我是不會讓它上市銷售的。”投產的第一年,海昭生物報廢了大量的產品,原因在于剛開始生產的過程中,產品的穩定性出現了問題,同批次產品的質量常常不能統一,大量產品的報廢消耗了很多時間和資源,黃建中也頗為苦惱。而后經過公司多番探索和嚴格把控,固化了所有加工流程,終于保證了產品品質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使它的功效達到最大化。成長的過程總是充滿陣痛,人生如此,企業發展亦是如此。不能免俗的,我們詢問了他關于公司未來的發展計劃。黃建中沒有思考就給出了回答,2024、2025甚至更遠,能看得出來,他一直憧憬著屬于他和海昭的新未來。產品生了根,還要有養分才能發芽。黃建中早就預見到,產品想要走的更遠,需要權威的背書,更需要大量的臨床實驗支撐。他早早和華中農業大學國家重點微生物實驗室達成了合作,并計劃著和國內頂尖的醫院開展針對糖尿病并發癥及幽門螺旋桿菌的臨床試驗。未來,海昭希望能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微生物實驗室以及全面的營銷體系。這不是想象,而是黃建中計劃中的海昭藍圖。“人類對微生物的認知還停留在比較淺表的階段,未來隨著對微生物的深入研究,會有更多先進技術和產品上市,造福人類。”

“我們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是探索,雖然慢,但也在一步一步的走著。”起步總是難的,他希冀著能帶領海昭穿越初創的叢林,跨越一個個凜冬,直至夢想成真。短短兩個小時的對話,黃建中慢條斯理的講述著自己的人生經歷,我們卻在不知不覺間看到了他樂觀積極、不服輸、不怕闖的人生態度,還有無論多少歲都可以再出發的勇氣。
圖文丨余禎霞
編輯 | 余禎霞
審核 | 馮璞 俞函